輕鬆學華語03- Stephen Krashen五個假說

Stephen Krashen發表期刊論文超過450篇,範圍廣涵第二語言習得、雙語教育、閱讀理論等。他最著名的概念即1980年代開展的語言習得理論:Monitor Theory,包含五個假說:

1.習得\習假說 (Acquisition – Learning Hypothesis)

Krashen認為人的語言發展有兩種途徑:

其一為「習得」(Acquisition),其特徵是自然(natural)、直覺(intuitive)且近於潛意識(subconscious),例如學習母語。Krashen主張不論幼兒或成人都有習得的能力。

    其二為「學習」(Learning),特徵是有意識的 (conscious) 反覆練習、記憶,例如學校、補習班的文法、單字課。Krashen認為只有「習得」才是學習的正道,因為其著重於語言的實質而讓「學習」常流於表面(form)。又「學習」常涉及大量(如文法、拼字)錯誤的糾正(correction),可能會導致學生的興趣減低。

2. 語言監控假說(Monitor hypothesis)

   語言監控假說與「習得-學習假說」密切相關,因為它涉及習得與學習的關係。Krashen強調,「學習」的結果會產生「監控機器」(monitor),進而監控、改善由「習得」所產生的語言(例如檢查文法錯誤或否)。但「監控」的開啟也會讓我們無法變得「自然」,只有在「監控」本身發展完善時才不會造成妨礙。是故,不應逼迫學習初期的學生說話,原因在「監控」本身尚未有足夠的時間完備。

3.情意濾網假說(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)

   人們生而害怕犯錯、被處罰、被威脅,這些都會降低語言學習的效率,Krashen稱這些心理障礙為「情意濾網」(Affective filter)。Krashen發現形成「情意濾網」的主因有二:其一是過早要求、逼迫學生開口說,其二是過早被反覆糾正錯誤而失去自信心。

4.自然順序假說(Natural order hypothesis)

   Krashen認為不論成人或兒童,語言知識的成長都有一定自然順序,例如先學現在式(present tense)再學過去式(past tense)等。惟Krashen承認教案未必須依自然順序建構。

5.語言輸入假說(Input hypothesis)

 語言輸入為Krashen的核心思想。他強調學生不需過度注重口說或寫作(「輸出」),而必須通過閱讀和聽力吸收、「輸入」語料;而該材料必須是稍微超過學習者目前的水平,但又不至於讓學生無法理解。假設學習者目前的水平為i,又假設1為適當的挑戰難度,那教學者應給予的閱讀和聽力難度即應是「i+1」;換言之,若太簡單則成為i-1 或i+0,皆無法使學習者成長,而太難如i+2又會挫折學生。由此可知,教學者應深入了解教材進度與學生程度(i),才能給出(對學生而言)可理解的輸入(comprehensive input)。

參考資料:English Fever
原文資料:Krashen在1982年發表的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《第二語言習得原理和實踐》

更多華語老師的疑難雜症
👉[語法筆記] 華語老師大魔王『了』用法
👉[語法教學]「才」跟「就」差別。
👉[教學]華語零基礎「課文教學」-時代華語1

發表迴響